郑州,中国,2023年9月20日 — “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从史前发展到各朝代的演变,大多以黄河流域为舞台。中国农业起源和思想信仰的形成也以黄河流域为载体。”在9月16日至18日于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“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”上,中科院院士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阐述了黄河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。
论坛现场
本届论坛以“文明互鉴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为主题,除主论坛外,还设立了四个分论坛:“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样性、交流与互鉴”、“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”、“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”和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”。论坛旨在全面弘扬黄河文化,加强不同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。
“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文明相比,中华文明有三个显著特点:连续性、包容性和多样性。”王巍表示,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,有明确的发展脉络,持续的文明传统和突出的连续性。同时,它吸收了许多外来文明,呈现吸收创新过程。
“世界上不同地区诞生了许多古老文明的大河流域,但并非所有的大河流域都孕育了文明。”英国学术院院士、英国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Christoph Evans认为,黄河流域文明的出现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伴生的,这为农业发展推动了定居和人口增长的条件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对此表示认同。他表示,人类文明的起源取决于地理环境,包括尼罗河文明、两河文明、黄河中华文明和长江中华文明。“农业文明是早期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特征。”
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仲江表示,“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。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的崛起奠定了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的基础。”
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、奥地利科学院院士Herta Nagl-Docekal在演讲中指出,东西方文化交流注重“在差异中寻求共性”。积极的交流不仅在于发现差异,而且在于找到共同点,找到我们对整个现代世界的共同关注。她说,东西方虽存在一些差异,但两者之间重要的共性也不能忽视。
论坛现场